close
小遊戲大功能 林儀婷
遊戲為幼兒學習以及生活重心,此一觀念已經普遍為社為大眾所接受,並且在目前的幼兒教育中,遊戲的價值與方式,也為現場教育工作者及研究學者的重視,在坊間常見的幼兒教養書中,也都定會提及幼兒遊戲的功能以及發展,在此就不多加陳述。在12月10日王麗琴老師的遊戲本位評估一文中,提到學前特殊幼兒使用遊戲為評估方式,筆者本身也為學前特殊教育工作者,在評估時也曾嘗試遊戲本位的評估方式(TPBA),筆者認為在學齡前階段的特殊幼兒,相當適合使用遊戲的方式作為評估,遊戲本身包含了多方的能力,並且較能避免幼兒的負向情緒,讓幼兒在安定愉悅的情緒中表現出既有的能力,可以減少因評估過於冗長繁瑣,造成幼兒的不耐煩,並且最接近幼兒日常作息的表現,因此筆者也相當推崇這樣的評估方式。
除了使用遊戲作為評估方式外,筆者在教學現場的經驗更顯示,發展遲緩或是特殊需求之幼兒,在遊戲的技巧掌握以及遊戲所帶來的樂趣,更顯得較不易理解與體會,遊戲的好玩度,除了本身的規則之外,還牽涉到參與者的遊戲能力層次,舉例來說:小明為一位自閉症的幼兒,在遊戲當中,透過視覺或是其他方式的提示,他很能遵守遊戲規則、也都能與他人輪流,但是,卻鮮少體會到與他人一起遊戲的樂趣,在遊戲當中顯得置身事外,往往需要老師經常的提醒;小強為一位過動幼兒,在遊戲當中,往往是破壞遊戲規則的人,他可以將所有的遊戲都轉為一種形式:打了人一下,然後,讓小朋友追著他跑,類似的例子在學校、家中,應該都屢見不鮮,遊戲進行的步調或方式,往往需因循幼兒的能力作調整,在教育的現場是如此,在家中的日常生活也該是如此,常聽見家長說:『老師,我看妳玩就很好玩,我回家玩,就一點也玩不起來了!』此時,往往需要更深思的,就是參與遊戲者的能力層次,以及進行遊戲時,是否能夠依據情境做調整。
要能依據遊戲參與者的能力以及遊戲情境做調整,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需要一定的知識、經驗的累積,依筆者的經驗,建議家長或是現場工作者,可以先由簡單的小遊戲著手,並且先以人數在15人以下的小團體開始,依照幼兒遊戲發展的程度設計遊戲內容,例如:若是社會互動能力較弱的幼兒,可以先玩簡單輪流或是與動作模仿相關的活動,先建立與他人互動的樂趣以及培養團體之間的默契。
幼兒在遊戲中,可以獲得什麼呢?尤其對發展遲緩、特殊需要幼兒,家長往往很擔心,在早期療育的黃金期,應該把握時間,將孩子的能力作最大的發揮,並且,在發展的關鍵期,給予更多的刺激,讓其在發展的腳步上,能亦步亦趨跟上發展常模,這樣的擔心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說,是正確的想法,越是希望孩子在同一時間,同步增進多項能力,筆者推薦以遊戲的方式進行,例如:簡單的球類遊戲,既可以增進大肢體動作,也可以提昇與他人的調控能力,還可以增進社會互動,一舉數得,值得嘗試。
根據筆者從事早期療育教學工作的經驗,對於幼兒而言,在遊戲當中,能不能愉快的玩在一起,甚至比會不會玩該遊戲來得重要,常聽家長抱怨,在家中或是生活中想進行遊戲時,孩子往往不配合,或是玩得『不好玩』,讓家長也覺得幼稚與無聊,此時,請先放下成人的角色與身份,想一想當我們三歲大時,其他公園裡三歲大的幼兒,都在玩些什麼呢?他們在遊戲當中,呈現的什麼樣的表情與笑聲?遊戲中的笑聲,呈現出幼兒是否參與其中,以及是否享受遊戲帶來的互動樂趣,尤其是發展遲緩或是特殊需要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快樂的經驗,是供其持續成長與進步的動力,建議下回要與幼兒遊戲時,不論是老師或是家長,請放聲大笑,體會簡單遊戲帶來的最大樂趣,相信參與遊戲的每一位成員,都能獲益良多。
遊戲為幼兒學習以及生活重心,此一觀念已經普遍為社為大眾所接受,並且在目前的幼兒教育中,遊戲的價值與方式,也為現場教育工作者及研究學者的重視,在坊間常見的幼兒教養書中,也都定會提及幼兒遊戲的功能以及發展,在此就不多加陳述。在12月10日王麗琴老師的遊戲本位評估一文中,提到學前特殊幼兒使用遊戲為評估方式,筆者本身也為學前特殊教育工作者,在評估時也曾嘗試遊戲本位的評估方式(TPBA),筆者認為在學齡前階段的特殊幼兒,相當適合使用遊戲的方式作為評估,遊戲本身包含了多方的能力,並且較能避免幼兒的負向情緒,讓幼兒在安定愉悅的情緒中表現出既有的能力,可以減少因評估過於冗長繁瑣,造成幼兒的不耐煩,並且最接近幼兒日常作息的表現,因此筆者也相當推崇這樣的評估方式。
除了使用遊戲作為評估方式外,筆者在教學現場的經驗更顯示,發展遲緩或是特殊需求之幼兒,在遊戲的技巧掌握以及遊戲所帶來的樂趣,更顯得較不易理解與體會,遊戲的好玩度,除了本身的規則之外,還牽涉到參與者的遊戲能力層次,舉例來說:小明為一位自閉症的幼兒,在遊戲當中,透過視覺或是其他方式的提示,他很能遵守遊戲規則、也都能與他人輪流,但是,卻鮮少體會到與他人一起遊戲的樂趣,在遊戲當中顯得置身事外,往往需要老師經常的提醒;小強為一位過動幼兒,在遊戲當中,往往是破壞遊戲規則的人,他可以將所有的遊戲都轉為一種形式:打了人一下,然後,讓小朋友追著他跑,類似的例子在學校、家中,應該都屢見不鮮,遊戲進行的步調或方式,往往需因循幼兒的能力作調整,在教育的現場是如此,在家中的日常生活也該是如此,常聽見家長說:『老師,我看妳玩就很好玩,我回家玩,就一點也玩不起來了!』此時,往往需要更深思的,就是參與遊戲者的能力層次,以及進行遊戲時,是否能夠依據情境做調整。
要能依據遊戲參與者的能力以及遊戲情境做調整,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需要一定的知識、經驗的累積,依筆者的經驗,建議家長或是現場工作者,可以先由簡單的小遊戲著手,並且先以人數在15人以下的小團體開始,依照幼兒遊戲發展的程度設計遊戲內容,例如:若是社會互動能力較弱的幼兒,可以先玩簡單輪流或是與動作模仿相關的活動,先建立與他人互動的樂趣以及培養團體之間的默契。
幼兒在遊戲中,可以獲得什麼呢?尤其對發展遲緩、特殊需要幼兒,家長往往很擔心,在早期療育的黃金期,應該把握時間,將孩子的能力作最大的發揮,並且,在發展的關鍵期,給予更多的刺激,讓其在發展的腳步上,能亦步亦趨跟上發展常模,這樣的擔心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說,是正確的想法,越是希望孩子在同一時間,同步增進多項能力,筆者推薦以遊戲的方式進行,例如:簡單的球類遊戲,既可以增進大肢體動作,也可以提昇與他人的調控能力,還可以增進社會互動,一舉數得,值得嘗試。
根據筆者從事早期療育教學工作的經驗,對於幼兒而言,在遊戲當中,能不能愉快的玩在一起,甚至比會不會玩該遊戲來得重要,常聽家長抱怨,在家中或是生活中想進行遊戲時,孩子往往不配合,或是玩得『不好玩』,讓家長也覺得幼稚與無聊,此時,請先放下成人的角色與身份,想一想當我們三歲大時,其他公園裡三歲大的幼兒,都在玩些什麼呢?他們在遊戲當中,呈現的什麼樣的表情與笑聲?遊戲中的笑聲,呈現出幼兒是否參與其中,以及是否享受遊戲帶來的互動樂趣,尤其是發展遲緩或是特殊需要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快樂的經驗,是供其持續成長與進步的動力,建議下回要與幼兒遊戲時,不論是老師或是家長,請放聲大笑,體會簡單遊戲帶來的最大樂趣,相信參與遊戲的每一位成員,都能獲益良多。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