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什麼系列1

     開始玩之前,我該準備甚麼?

                                                                   臺北市立南海實驗幼兒園特教班 林儀婷

 

      從事學前特教已一段時間,從以前跟楊宗仁老師的遊戲團體(PCI),自己對於分享式注意力的教學研究,到現在在自足式特教班中,運用單元活動的教學,去引導孩子在各領域的發展,唯一不變的有效模式,真的是遊戲教學!不論是帶領自己的孩子,或是為學生特別設計的活動,透過遊戲所發展出的能力,能有彈性,同時又能維持較長時間的效果,再者,在遊戲過程中,每一位遊戲參與者(含大人與小孩),都能得到正向的情緒支持,以及建立親密的關係,這是為什麼自己一直著迷於遊戲教學的原因。

     不過,常常在與他人分享的過程中,其實,也聽到很多疑問,多半是:不知道怎麼玩?包括玩什麼?怎樣玩?在哪玩?老師、家長都會有類似的疑問,在我自己的教學中,也常常面臨相同的窘境!但是,突破之後的樂趣,會使人對遊戲更加著迷!因此,希望著手整理一些簡單的『玩法』,提供有需要的人參考參考。

 

   在進行遊戲前,先澄清一下基本概念,從事遊戲教學時,偶爾會因為教學具有某些目的,混淆了「教學目標」與「遊戲樂趣」的比重,反而減少遊戲本質所帶來的價值,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遊戲的特徵(盧素碧,1989)包含:自動自發自由自在充滿快樂性富有想像力與創造性自我探索試驗不斷重複重過程輕結果...等等,我們為孩子準備遊戲時,也請隨時提醒自己遊戲的特質!

 當我們抱持著某些「能力目標」進行遊戲時,怎麼維持上述「自動自發」、「充滿快樂性」、「自我探索」......呢?依照本身的經驗,可以從:

 

一、選擇正確的遊戲(玩具)

     關於玩具(遊戲)的選擇或實際操作上,之後我們會再用其他專文來介紹。這裡先提醒大家的是原則,需要1.符合孩子現階段能力2.參考孩子的興趣3.配合成人的興趣或專長,我們都常見前兩者,第3點倒是不常聽到,讓我們來一一說明。

1.符合孩子現階段的能力,除了考量發展上較為遲緩的能力外,也應包含了所處環境中需要的能力,例如:班上孩子在風行什麼?同齡的孩子最近在著迷些什麼?可以選擇1或2項列入教學清單中,目的是希望透過這些遊戲或是玩具,能增加與同儕間的正向互動,能一起玩最好,有共通話題也不錯,至少,知道其他同學在忙些什麼?

2.參考孩子的興趣,興趣能搭配上前一點(能力)是最理想,若是孩子的興趣較特別,也可以妥善運用。在建立遊戲關係前,或是剛著手要進行遊戲時,建議選擇較中性的遊戲(玩具),也就是說如果將孩子的喜好分為10分,剛開始較有利於互動的遊戲(玩具)約在5至7分,孩子不至於全沉迷於玩具,也不會對我們的呈現完全沒注意!

3.配合成人的興趣或專長,這對遊戲新手來說,是個蠻值得注意的方向,遊戲的特徵中,有一個:充滿快樂,這也是我本身的經驗裡,最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快樂應該是在遊戲中的每一位成員,而非侷限於小孩,單方快樂的遊戲並不接近自然狀態,即使是成人間在玩互動或合作性遊戲時,也較少是單方愉快的。因此,我強烈建議對於執行遊戲的新手(這裡大概也只能指成人),可以先挑選一些自己的專長或是興趣方面的遊戲(玩具),進行起來會更加的順手。同時可以提供更自然的正向情緒或是互動的示範,例如:喜歡大動作遊戲的成人,就可以帶著孩子玩些跑跑跳跳的遊戲,而不一定非要從桌遊開始。然而,我們在選擇時,可以從自己的喜好跟孩子的興趣之間取得平衡是最好,其次則是對兩人都屬於中性的遊戲(玩具),也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喔!

 

二、注意遊戲的節奏

   遊戲的節奏掌握的好,能得到加乘的效果。對於年齡小、能力弱的孩子來說,節奏的掌握大部分還是成人,對於一些能力較好的孩子來說,試著對遊戲負些責任,其實也是很棒的喔!但是節奏的掌握上,可能還是需要成人的協助。我們都知道,好的開始很重要,有時候會忘了,好的結束,其實更重要喔!

   因為能夠在孩子與大人都盡興,卻不會過累的狀況下,彼此都會期待下一次的遊戲與互動,也可以建立較好的關係,太累對孩子與成人都不好,孩子可能因為太累而失去原先的動機與樂趣,成人會因為太累而懼怕下一次的遊戲,這樣對於培養一個好的遊戲習慣,不但沒有太大幫助的,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

   該如何掌握好的遊戲節奏,可以有以下作法,

   1.參考孩子的體力與注意力持續時間,如果孩子自己玩球可以持續10分鐘,較好的遊戲時間長度可能在6-7分鐘左右,不塞滿的原因,因為孩子必須要在遊戲中與人互動、參照、調控,可能用掉他更多的體力或注意力,所以妥善留白,反而能夠有機會與孩子討論或分享遊戲中產生的樂趣。另外,若孩子專注力無法持續太久,可以先從節奏短、快的遊戲著手,例如:折反跑等,透過快速完成的遊戲節奏,去製造刺激感以及興奮感,因為節奏較快,反而可讓孩子專注!

   2.選擇節奏感明確的遊戲(玩具),在單一循環內,遊戲(玩具)本身的開始、結束清楚,例如:因果玩具,按一下表示開始,音樂(亮光)停止代表結束;或是踢球遊戲,不論是一來一往或踢到特定目標,即表示一循環完成。透過這類遊戲結構,可以讓孩子更加清楚遊戲的規則、節奏的變化,容易參與;也幫助成人更方便掌握遊戲節奏,同時,更容易在遊戲中觀察孩子表現

 

三、彈性調整遊戲的內容

   選擇了一個或數個遊戲(玩具),在開始遊戲後(抑或之前),觀察孩子在遊戲中的表現,若是孩子出現一直離開,或是無法專注參與等狀況時,應該先釐清孩子生理狀況,是否適合繼續進行?排除上述狀況後,我們可以在遊戲的內容作進一步的調整,簡化?加深?增加變化?更換玩具?休息一下?等等,都可以幫助孩子,我們最不樂見的是「歹戲拖棚」,為了填滿教學時間、完成某些遊戲(例如:跳棋非得分出勝負。)、固執執行教學目標等。

   請記得:當孩子失去興趣,下一步就會失去樂趣。那麼,再好的教(玩)具,再重要的目標,可能都會適得其反。因為彼此的關係會受到影響,當然就無法享受遊戲帶來的快樂與好處。

   再回顧遊戲的特質之一:重過程輕結果,因此,遊戲過程中洋溢的笑聲,比分出勝負、堅持執行教學目標,來得珍貴!邀請每一位對遊戲有興趣的人,加入我們玩遊戲的行列吧!

 有樂趣才有動力喔! 任何形式的遊戲都要著重樂趣 遊戲時的笑容最重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孩子 能力
    全站熱搜

    ytying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