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玩什麼系列6 選個適合的玩具吧!

                                  臺北市立南海實驗幼兒園特教班林儀婷

 

   坊間琳瑯滿目的玩具/教具,常讓家長老師們應接不暇,總是愛不釋手或是難以抉擇。孩子玩具的選擇,對於熱愛遊戲教學的我來說,其實是一門很大的藝術!從玩具的功能、外觀、玩法,還有包含玩具的安全性等等,都是需要考慮的條件,不僅是發展遲緩的孩子,對一般孩子的玩具選擇,家長也常常傷透腦筋,到底要如何下手呢?

   以下根據自己多年從事遊戲教學的經驗,提供一些玩具選擇的原則,主要考量的方向,大抵依照孩子的能力發展領域作選擇:

認知能力

   適合培養認知能力的玩具,大概可以有幾類:因果、對應、配對、順序/條件圖卡、建構玩具等等,大部分常見的玩/教具都具備有這樣的功能,針對這一類的玩具,我個人會在與孩子人數較少、較安靜、結構的環境下作運用,如何選擇一個『適合』的認知玩具(請注意是適合,而不是最好,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喜的喜好,不一定貴的就好,也不一定網路上大賣的就好),有幾個方面可以列入考慮:

1.內容/功能/程度是否符合孩子的能力需求?

   例如:若是孩子的能力正好發展顏色/形狀配對,形狀的鑲嵌板就很適合,或是形形色色的組合,當孩子認知提升之後,還可以有建構的圖案出現。透過操作玩具的鑲嵌以及配對,孩子會比直接記憶名稱來的有印象,也會有趣的多!

   但是這一部分,往往是最難衡量的,我們難免會擔心:會不會太簡單?會不會太難?是要讓孩子可以自己操作?還是要教他?這裡提供一個我常用的做法:我選擇認知玩具時,會考量孩子一個人時,能不能操作?不見得是完全發揮該玩具的功能,但至少不會發生危險(吞食之類的),玩具所提供的認知學習內容中,有無至少一個條件是孩子可以勝任的(原先即以具備的能力),像上述的顏色鑲嵌板,孩子可以只會認顏色/形狀/配對等等,然後,在原先具備的能力上,再做能力的延伸堆疊,這樣的玩具,對孩子來說,會比全部都不會(需要100%協助與陪同)來的有意義,也較不會產生挫折。因為認知類的玩具,較容易有標準答案,對孩子來說,好處是做對與否一目了然,缺點是較少彈性與變化,需要更高的認知技巧(例如抽象思考)才能有進一步的玩法。

2.顏色或是塗裝會不會過度刺激?

   認知類教/玩具很容易會用鮮豔的顏色、聲光等等去吸引孩子,或是製造一個較大的學習回饋,這一點也是我們在為孩子選擇玩具時,很容易忽略的一點!過度的刺激,會容易讓孩子對於較低刺激的物品失去興趣,例如:書!

   因此,我在選擇教/玩具時,會提醒自己選擇多元材質(木頭、厚紙、塑膠等等),同一玩具上,顏色或聲光不會過多,當然,有很多玩具會讓我們有『吃到飽』的優惠感覺,但是當家中/教室有過多這樣的玩具時,會發現孩子玩什麼都不太專心、玩玩一個就換下一個(時間很短),因為他們在玩一個玩具時,培養的習慣就是:好多好多的刺激、好多好多的反應,玩具本身給孩子的暗示就容易是:快速轉換注意力,而非專注在一個工作點上。通常孩子們很容易被這樣的玩具吸引,但是玩這一類的玩具持續力最低。

3.能不能吸引孩子及大人的興趣?

   興趣會帶來樂趣,所以玩具本身,是否有至少一個條件是吸引孩子/大人的?(這一點蠻重要的)如果對於玩什麼系列的第一篇-開始玩之前,我該考慮的是?(牽引293期),還有些印象的話,我們有特別提到大人的興趣也很重要!

4.有無清楚的操作/遊玩的規則?

   這裡所指的規則,並不只指條列出來的玩法。而是能不能一目了然該玩具的操作或是玩法,如果我們需要花很多時間研究,這玩具怎麼玩?(跟還可以怎麼玩不一樣喔!)表示孩子跟我們的能力,可能都還沒有準備好。我會建議:1.大人應該先躲起來研究好,2.暫時先放下,等過一陣子再嘗試。

操作-精細動作的能力

   一般用來培養精細或是操作能力的玩/教具,坊間也很多,多數像是樂高積木、Lasy、各式黏土等或是建構、鑲嵌等等的玩具,這一類的玩具其實很好選擇,價位的落差也很大,不過若是要做一些手控制、小肌肉力氣的培養,有時候材質的好壞,還是蠻重要的唷!這類玩具第一是安全考量,然後才是材質,當然前述參考點也仍適用,僅再加上2點小提醒:

1.尺寸/難易度是否符合孩子的能力需求?

   這一點會影響到孩子是否願意一再嘗試,當然,或許我們會被要求,就是要『訓練』孩子弱勢的能力,試問,如果是我們一再被要求做不到的工作,也會產生無力感或是負向情緒吧?至於如何挑選適合的尺寸或是難易度,可以詢問特教老師或是職能治療師,她們都會依據孩子目前的狀況,給予家長建議。我通常的做法是,如果孩子的能力是8分,我會建議給她10分的玩具嘗試,有點挑戰度,但又不是太難;但如果孩子的能力是屬於5分或以下,我會建議玩5.5分或是6分的玩具,以增加自信心、成就感為最高指導原則,然後再透過反覆練習,增加本身的能力。

2.認知能力是否相應?

   常常會遇到一些狀況是買了一些玩具,孩子不排斥,也都會嘗試玩,但是沒有帶來太多樂趣與動機(還記得我們說的:樂趣會帶來動機,有動機才有主動性),有時候,跟認知能力未配合上有關,孩子有時候就會變成反覆操弄該玩具,或是產生一些不恰當的玩法,我們應該儘量避免孩子產生不恰當的玩法,以免日後再花加倍的力氣去糾正他。

社會互動/語言溝通的能力

市面上標榜可以增進社會互動的玩具,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教學中常

用的桌遊、聲光、球、角色扮演等等,真的是有豐富的選擇,只是,我們很容易陷入認知教學的迷思中,社會互動的教學,著重在彈性社會參照情緒分享表達協商等等,一開始時,其實不建議使用過多規則的玩具(當然,隨孩子能力提升,是可以使用的)。初期的社會互動教學,我大多會從空手(可參考玩什麼系列3-兩手空空做遊戲),球類、聲光玩具或是其他簡單操作的因果玩具開始,然後,才是進階到複雜的規則遊戲或是桌遊,別忘了社會互動最重要的,其實是『人』,怎麼一起玩?跟誰一起玩?如何面對玩產生的衝突?突發狀況?還有,怎麼與一起玩玩具的夥伴分享正向情緒等。

   至於,語言溝通能力,在每一類的玩具都能運用到,除非是想另外有些教學目標,我們會常用順序圖卡、沒有字的故事書、立體書、動動書等,去增加孩子說話的動機、練習說故事、發音的清晰度或是加強描述的完整度等等。

   除了前述的一些注意事項外,關於這類的玩/教具,仍有些提醒供參考:

1.內容/人數/難易度是否符合孩子的相關能力需求?

   不厭其煩的一再重申,就是希望大家在選擇玩具時,一定要關注到自己孩子的發展能力,若是希望增加社會互動/語言溝通的玩具,這一點尤其重要,若是因為認知、精細動作的困難,而影響了孩子對玩具的操作,那他可能就無法專注在與他人輪流、分享;例如:玩具太多人一起操作,要練習觀察、參照他人的行為,可能就會因為等待太久,讓孩子失去耐心,產生負向情緒,反而製造反效果。

2.遊戲規則/玩具本身是否過於複雜/刺激?

   規則過於複雜或是玩具本身刺激太多,都不適合互動能力較弱或是易分心的孩子,因為這樣的玩具會讓孩子在遊戲中無法專注,也無法全心的參與,甚至會產生較多的衝突,在孩子能力未預備好時,應該儘量避免這樣的選擇。

3.越簡單的玩具,越容易有互動

   常會有家長問我:他玩這個,不會太幼稚嗎?如果孩子可透過一些『幼稚』的玩/教具,幫助提升能力到『適齡』的發展,或是從中可以得到很多的互動、口語表達。對我來說,這何嘗不是一個好玩具?

   例如『球』就是一個很簡單的玩具,但是可以製造非常多的互動(可參考玩什麼系列4-真好玩的球)

4.能不能吸引孩子及大人的興趣?

   我們常常會因為現在流行什麼,或是其他人在玩什麼,而跟著一起瘋狂!這其實就是一種社會行為,不過,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大人也是,我們會因為想讓孩子融入班上,而教他一些班上同學正在玩的桌遊或是玩具(這是融合的技巧之一),不過,我還是想提醒大家,除了『跟流行』之外,也應該考量到大人跟孩子的興趣,惟有玩得開心,才能達到正向情緒分享的目的唷!

  

   善用玩具,可以讓遊戲或是教學是事半功倍,不要被玩具廠商的標記限制,我們應該要能夠慎選適合自己孩子的玩具,幫助自己與孩子在教學、互動或甚至是『訓練』中,都能維持高動機與樂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tying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