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親子互動的說學逗唱

南海實驗幼稚園特幼班  林儀婷

    隨著與初診斷家長相處的次數越多,加上自己服務的對象又是六歲以下的小寶貝們,不論是學術研究或實務工作都不斷提醒著早療的從業人員及家長,親職教育、家長教養態度、家庭環境等對發展遲緩或是身心障礙幼兒預後的影響,目前家長對於教養孩子的意識逐步抬頭,與追求有效教學策略的積極,讓接觸第一線家長的自己,都不難感覺到家長的壓力。

    同時,也對於工作忙碌無法時時閱讀資訊的家長,感到有些不捨,除了之前撰文分享對於早療態度上的調整外(早療路上誰是最佳教育夥伴),在此分享一些簡單親子互動可以掌握的原則,希望能夠透過簡單的『說學逗唱』,幫助爸爸媽媽或是主要照顧者,對於親子互動能更上手。

  面對年齡小/能力較弱的孩子,進行遊戲或是一般日常互動時,可以透過說話的語調變化表情豐富度的變化,去吸引孩子的注意、豐富互動的內容,例如:說故事時,可以加入不同的聲音、語句,讓孩子可以辨別不同語音帶來的意義,同時透過聲音加深學習的記憶,像是閱讀圖畫書中加入喵喵、汪汪、嗚嗚聲,孩子或許還不能說出完整的語句,但可以模仿發出類似的語音,就能夠在活動當中更有參與感與增加學習的動機。

您也可以使用不同層次的問句,舉例:看好餓的毛毛蟲時,可以先問孩子圖上的物品名稱是什麼?或是『你看到什麼?』,然後進一步,問跟故事情節有關的『這是星期幾?』『吃了幾個?』甚至是『吃了哪些食物呢?』『是水果蔬菜還是?』或者是可以問整個故事的前後順序『毛毛蟲小時候長什麼樣子?』『長大變成什麼?』,還有『為什麼要一直吃東西呢?』以及闔上故事書後『你還記得毛毛蟲吃了什麼嗎?』『你最喜歡吃是什麼?』『你還記得星期幾發生什麼事嗎?』『為什麼會肚子痛呢?

類似的技巧也可以使用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像是每天的問候,可以輕輕說:『早安』,低沉的聲音說:『起床囉!』或是給孩子一個親親並說:『我愛你』等等,不同的變化可以減少孩子儀式化的語言外,也可以帶來預期外的驚喜。孩子在不同的語調跟語音中,也可以體驗到『人聲』的變化,進一步提供孩子們模仿的對象。

有些時候,孩子們面對音調變化會覺得很好玩,會因此笑個不停呢!不過有些比較害羞的孩子,建議一開始時不用太大的音量跟變化,以免讓孩子『驚喜』不成反成『驚嚇』。

 

  

  學習模仿孩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在我自己的教學活動中或是日常與年齡小孩子的相處中,我很喜歡模仿孩子的行為、表情,以及聲音。這樣做的目的有二:一是體驗孩子這樣做的感覺,進一步去了解孩子這樣做背後的目的為何?是自我刺激還是有其他的感覺?或者是真的很好玩?有些時候,單靠大人的觀察,不是很容易準確分析出孩子行為帶來的感覺,我就會透過模仿的方式去嘗試看看,確實可以幫助我更了解孩子的想法,也更能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例如前陣子有個孩子開始有舔手掌的動作,舔到舌頭都腫起來無法合攏嘴巴,媽媽擔心是強迫症或是妥瑞症,在觀察孩子的動作與表情後,試著跟他一起舔手掌體驗一下,發現舔手掌還蠻刺激舌頭的,推測可能是口腔有尋求刺激的需要,於是請媽媽開始讓他試著改舔不同口味的棒棒糖,或是冰淇淋、冰棒等,發現能夠有效減少孩子舔手的次數,同時也減緩了親子之間,為了『舔手』而引起的火爆氣氛,讓媽媽更能正向的去看待孩子的需求。

這就是很簡單的『將心比心』,我們很常希望孩子能學會『同理心』這件事,卻常常忘記自己很少同理孩子的需求,當孩子出現一些『問題行為』時,就會急忙想『除掉』這一類的行為,而忘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此時,模仿孩子,就會是一個簡單介入的方式。不妨每天都挑一個行為試試看,保證讓您返老還童,重新體驗孩童時代的樂趣!

模仿的另一個目的,其實是希望吸引孩子的注意以及增加認同,讓孩子發現我們跟他做一樣的事,除了讓孩子覺得有趣外,也可以進一步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行為受到您的注意,有時候孩子會認為您跟他是一國的,有些孩子甚至會嘗試變換不同的動作讓您模仿,透過這樣的變化,可以增加認知思考的流暢性,同時也可以帶來互動的樂趣,您同時也會發現孩子無限的創意呢!

當然,有時要模仿孩子動作不是那麼容易,您可以隨機取樣模仿,或是製造情境來節省力氣,例如:準備兩份一樣的樂器或是玩具,讓孩子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遊戲(可參考結構化教學作法),就可以掌握到孩子操作該項樂器時的動作,並且立即進行模仿,在固定的範圍內也可以讓孩子比較容易發現有人在模仿他的動作/聲音,孩子對您的表情也較容易觀察到!

   

  互動中最難能可對的就是『情緒的分享』,尤其面對年齡小、表達能力較弱,或是表情、眼神注視較少的孩子,通常大人在與他們互動時,都會容易有些為難或是不得其門而入,同時,就更難有正向情緒的出現,遑論情緒的分享。

    我這裡所指的情緒分享,除了常提到的快樂情緒分享、示範外,其實在我與孩子們的互動中,並不排斥負向情緒的表現,當然,我不會在孩子面前『抓狂』或『失控』,但適當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反而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我們將在下面的篇幅中,簡單分享我與孩子分享情緒的作法。

    我有一個教學習慣,不管是團體或是個別遊戲,或者是哪一個領域的教學活動,最重要的目標一定是:『讓小孩發出笑聲』,並且『察覺到不同情境中有不同情緒』,怎麼做呢?

    首先,我會先選擇自己拿手的活動或是喜歡的玩具,甚至是一首我很喜歡的兒歌,讓自己可以開開心心、得心應手的進行。最好可以選擇一些讓自己容易大笑的活動,例如有的爸爸媽媽喜歡『刺激感』,可以選擇打地鼠或是心臟病之類的遊戲,讓自己在遊戲當中也可以得到樂趣,當遊戲的引導者或是帶領者情緒是明顯、容易察覺的,孩子們同樣的就容易受到情緒的感染,試想,若是爸爸媽媽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板著臉,孩子要如何能夠對著爸媽開懷大笑呢?

    另外,有些孩子會在『開懷』之後,失去控制,反而不遵守規則或是出現不適切的行為,此時,成人的情緒就該有所轉換,而非一味的鼓勵孩子繼續誇張表現。我們可以收起笑臉,轉而較嚴肅的表情,告訴孩子:『我不喜歡這樣』或是『我想好好玩』等等,可以幫助孩子在情境中學習到正確的情緒表現,同時也能練習分辨正確的情緒。

    日常生活當中,一定會有不同情緒出現,此時,可以放慢腳步,讓孩子觀察到我們有趣的表情變化,會發現到孩子有不一樣的反應喔!尤其對於表情辨識較弱的孩子,更是需要清楚明顯的表情示範,可以讓他們更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才能進一步去決定自己應該怎麼做才對喔!

  說到『唱』這個策略,相信不難理解是透過兒歌、音樂為媒介,跟孩子進行互動,一般的兒歌、簡單的音樂,甚至是琅琅上口的流行音樂,都可以是選擇的內容。如果還是無從選擇,建議找以下原則:『歌詞簡單、或有押韻』、『節奏鮮明』、『重複段落多』等等,讓孩子可以很快學會,並且可以隨意唱出口。

    學會的兒歌或是音樂可以怎麼運用呢?首先,可以跟孩子一起玩一些拍節奏的遊戲,做一些簡單的拍手、拍腳或是擊掌等等動作,除了自己拍以外,也可以跟爸爸媽媽進行互相拍手或是踏腳的遊戲,更可以透過音調的變換,加入表情或是動作的不同,製造更多的驚喜感覺,製造更歡樂的氣氛。

    也可以透過跟孩子『接唱兒歌』,來進行一些輪流的遊戲,除了一人唱一句歌詞外,爸爸媽媽也可以突然改變歌詞或音調,可以製造不同的感覺外,更可以讓孩子專注的聆聽,才知道什麼時候輪到自己?也可以透過簡單的樂器,進行動作模仿的互動遊戲。

    甚至可以跟孩子一起跳跳律動,增進大肢體的活動外,也可以培養運動的好習慣喔!

    不管是清唱或是放音樂,孩子們都會很喜歡,我其實會建議家長們試試看,將平常說話的語調改成唱歌的方式呈現,例如:請000穿鞋子、上廁所等等,在教室當中我都嘗試用過,將平常已經說得很熟的指令或提醒,改變一下方式呈現,運用兒歌的某一段旋律,配唱指令,發現孩子們會更願意做,或是立即模仿製造『笑點』,您不妨也可以嘗試看看喔!

跟著兒歌擊掌也可以訓練追視喔!

也可以用在跟其他小朋友的互動遊戲上喔!

    以上的說學逗唱經驗分享,希望能帶給照顧孩子辛苦的您一些不一樣的體驗與方式,也藉由有效策略的運用,能幫助孩子營造有利的學習氛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tyinglin 的頭像
    ytyinglin

    小林老師與寶德媽的天地

    ytying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