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等一下,更美好---延宕策略的運用

 

臺北市南海實驗幼稚園特教班林儀婷

 

  遊戲教學除了包含多種領域的目標:社會互動、語言溝通、認知,甚至動作發展等,更影響著愉快經驗和友伴關係的建立。如何兼顧遊戲的樂趣,並帶入原先預定的教學目標,而非僅是漫無目的的「享樂」,需要熟悉很多策略。接下來幾篇文章,希望整理我自己的教學經驗,跟大家做簡單的交流與分享。

 

    面對身心障礙或是發展遲緩的孩子時,大人往往會心浮氣躁『急忙提醒』、或是快點幫孩子『做些什麼』等等,常常會讓孩子與家長的關係,變成『依賴』或是『衝突』的互動模式,例如:小華明明會自己穿鞋,每天出門時,卻還是依賴媽媽幫他穿鞋,他會坐在門口等著,等急著出門的媽媽,一邊叨念:『老師都說你會自己穿鞋,你都自己不快點穿,還要媽媽幫你穿……』一邊就幫小華穿好鞋襪,然後急急忙忙拎著孩子就出門去;轉換場景到小美家,小美動作慢慢的在準備穿鞋,心急的媽媽看看時鐘,就一把將鞋子搶過去:『算了算了,我幫妳穿比較快!』然後下一秒就可以看到抓狂的小美,躺在地上哭鬧,大喊:『我的鞋子、我要鞋子、鞋子鞋子……』,最後,怒氣沖沖的媽媽,還是得讓小美自己穿鞋......諸如此類的狀況,在很多家庭都很屢見不鮮,卻不是老師們樂見的狀況。我常常會提醒自己與家長,妥善運用『延宕』的策略,讓自己冷靜,也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曾經有位老師分享過一句口訣:「深呼吸數三秒才開始介入」,這也就是所謂的「延宕技巧」。首先,大人要先練習「沉住氣」,面對孩子的情緒狀況或是脫稿的演出時,如果沒有生命安全的威脅,不妨等一等。孩子們常常可以「伺機而動」、「觀察大人的空檔」,然後,演出脫逃、搗蛋的戲碼或得到想要的東西等;大人卻往往沉不住氣,搶先一步就協助、提示,或忍不住就幫孩子完成。於是,孩子缺乏自己探索的機會,甚至錯失了表現自己的機會,當然,也就更容易誤導身邊的大人,在對孩子能力判斷時的低估。
  例如,當想提升孩子眼神注視時,我們都瞭解到要運用自然情境,如孩子需要幫忙或有要求的時機,很多成人其實也都懂得:要讓孩子看向我們才達成其要求。不過,生活中卻常常會聽到:「你要看我呀!」「看這邊!」「咦?」「看媽媽才給你唷!」等語句,有些家長忍不住就動手扳孩子的頭,或托起孩子的臉看向自己。

 

    那麼,該怎麼做呢?像上述的狀況,我們可以先試著降低自己的高度、稍微安靜等待1-3秒,看看孩子的反應,如果還是沒有看,可以將物品移至自己的眼睛附近,讓孩子『主動』將視線移到我們的眼睛,然後即可以給予物品,暫緩直接肢體、語言的提示。
  再者,若延宕過長時間,孩子會不想要或忘記了。有時候,適當運用一些示範延宕的技巧,會讓孩子表現得更自然,更沒有『後遺症』喔!同時,大人也要懂得兼顧彈性與變化,像是上述例子,可將物品拿在臉前,等孩子看向大人,才提示或詢問:「你要幫忙嗎?」「要吃嗎?」,而非直接就說:『你要看著我說!』  在大人「等待」的同時,記得要蹲下來,眼睛與孩子同高,孩子便可以很容易以眼神注視我們。

 

    在進行語言溝通時,我們也會大量使用延宕提示的技巧,例如:要教孩子表達需求時,第一次先示範說:「我想要玩玩具!」孩子會學著仿說整句;接下來,可以慢慢抽掉一些字,等孩子自己說出來。像是在玩玩具的情境中,如果孩子靠近或想要您手上的玩具,當孩子已會仿說全部語句時,大人只說:「我想……」之後停頓,讓孩子接著說:「玩玩具。」;然後進階到只提示一個字,接著將口語提示撤除,改為用手讓孩子拍拍自己,或是大人僅拿著玩具對孩子微笑等等。
  透過延宕,在互動的快速訊息中,我們可以有較充裕的時間,觀察到孩子更多的能力表現,知道孩子會哪些,不會哪些,同時也可以讓我們喘息一下,思索下一步應該做些什麼。
  另外,在使用延宕技巧時,等待時間的掌握也是一門重要學問:等太久,孩子可能就分心了;等不夠久,也看不到孩子表現。時間的掌握需要經驗累積,或較敏銳的觀察能力。老師或家長可以多觀察孩子,確定孩子已經穩定的能力為何,以決定延宕的時間長短。
  例如:小健個性很急,如果等超過五秒,就會離開位子,找尋別的玩具,因此,當對小健使用延宕技巧協助時,發現等待三四秒他仍無反應時,就可以進行協助的介入;同樣的,有些孩子受限於動作發展,就需要等待長一點的時間,讓孩子有機會可以反應與表達。

 

    當我們學習等待孩子表現或是給予延宕的提示時,不難發現孩子能力展現的美好,以及自己協助太多、介入過快等等,透過延宕的技巧,不僅能讓孩子能力更進一步表現出來,也可以讓我們自己想出更棒更有彈性的教學策略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tying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