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玩玩具開始

    從事早期療育工作以來,一直熱衷推廣遊戲教學的自己,在很多場合中,其實常常被問到:我們該怎麼玩?或是聽到:我就是不會玩?因此,之前撰寫過『玩什麼』系列專欄,希望能夠透過介紹一些簡單的遊戲,或者也可以稱之為活動,讓每一個成人都能嘗試體驗遊戲的樂趣,並藉此與孩子們一起有良好的互動。

    關於玩具的選擇,之前有提過大約個分類與選擇(請見:玩什麼系列6 選個適合的玩具吧!)這一次,我想提一提:怎麼在教學/治療中,使用玩具讓活動更有趣?當然,也會更能引發孩子的動機,或是增加教學的效益。

    一、選擇合適的玩具,是使用玩具教學的首要之務,一般提的適齡、適性原則,有時僅供參考!特別是發展遲緩或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坊間的玩具年齡、功能的設定,這些孩子未必能夠真正操作(當然,用來評估發展的玩具,不在此限),在教學中他們可能會沒有興趣、不適切操作、造成破壞等等,進而影響到教學成效;或有一定比例的孩子,會出現超齡的遊戲表現,特別是在他們有興趣(或精熟)的活動種類上 。關於選擇玩具的部分,之前已有撰寫專文,若有興趣可以再參考:選個適合的玩具吧。  

    我自己從事評估或教學,其實有一些常用的口袋教具清單,在此也分享給大家:

    1.聲光/因果/發條玩具:評估時必備的好玩具,簡單的音樂或是光線,都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內觀察出孩子的眼神、互動反應、基本操作或是對環境的反應等等。

    我的用法簡介如下:準備1-2樣聲光玩具/因果/發條玩具,由成人先操作,看該名孩子看到玩具發出聲響/光線/動作的反應為何?接著換孩子操作該玩具,藉此觀察孩子對該玩具操作是否符合功能?第三階段,則是看孩子是否能與成人輪流操作該玩具?或是霸佔不放?或是持續不適切的玩法等等。

    2.球類玩具,球也是我愛用的教具之一,球的顏色、材質、尺寸等等,都能成為評估/教學時的目標。除此之外,球類活動中,更能清楚看到孩子的大動作、協調、互動等等的表現,一般我都會準備大小軟硬不同的球數顆,並且會特別準備2個一樣的球,可以執行或評量動作模仿,或是認知配對等等的目標,也別忘了準備一個「球的家」,可以用來進行投擲的同時,也兼有收拾玩具的目標;

    3.建構積木類,評估或初期介入教學時,可以準備數個積木(形狀、尺寸種類不宜過多),建立模仿、輪流、分享等等基礎能力,同時也可以進行基礎認知的教學。能力較佳的孩子,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就能進一步進行合作建構的遊戲,並且加入象徵遊戲的內容;

    4.圖畫書(可操作/立體)類,一本好的圖畫書,可以進行到的領域域包含語言、認知,甚至是社會互動,我自己偏好一些故事結構清楚、圖畫清晰易懂,最好是能夠動手操作玩一玩,或是能夠有不同變化的驚喜內容,就能夠更有層次的使用。使用圖畫書時,其實並不同於一般繪本的閱讀,我建議不要照本宣科的朗讀,可以用自己的話說,或是加入肢體、表情的變化,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並且加入互動中;

    5.鑲嵌拼圖類,是教室/治療室內常見的玩具,這一類拼圖,我通常用來進行指認、命名外,還會用來進行分享式注意力的教學,加上一個束口袋,將圖片放入,輪流以抽籤的方式抽出圖片,分享後再放入對應的位置。

    上述的常見玩具,其實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變化以及彈性的玩法,端看成人如何去運用與創意發想!因此,下面要提到,教學成功最重要的環節:人!

 

二、讓『人』變得有趣,對我來說,人是遊戲教學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ㄧ個「好玩」的成人,甚至可以不需要玩具,,我們如何提供示範(包含玩具的操作、情緒的展現)、如何對孩子的表現回應,對參與教學的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當成人可以愉悅的、慢節奏的示範玩具的操作,通常較能吸引孩子的目光,更別提我們期望的『模仿』能力。

    當然,教學節奏與氣氛掌握,會與遊戲參與者本身的氣質、經驗有關,因此建議身為引導者的成人,可以先放下『成人』的角色(特別是老師、治療師或是父母),回歸到遊戲最原始的樂趣追求。這對於有時間壓力、療育成效壓力的成人來說,確實不容易!不妨試試看從放下身段開始,從10分鐘開始,先選出符合孩子教學目標的玩具,然後,認真的與孩子一起玩玩具(而不是教玩具),玩的重點不是玩具如何正確操作,而是有沒有樂趣?孩子在過程中,有無發出笑聲?更甚於成人本身在教學活動當中,是否也有樂趣產生?

    我自己的經驗是:老師在教學中玩得越開心,教學氣氛越愉悅,孩子參與的動機更高,同時,專注的程度也越高!同時,我們在遊戲中提供的表情、動作、語言等,都直接提供孩子模仿,換句話說,若是某孩子的教學目標是:能微笑分享自己的情緒,我們就應該提供這樣的行為示範。

 

    追求遊戲的樂趣,幾乎可以說是人與生俱來的本領,只是遊戲的內容,因為社會文化、年齡、所處環境有所不同。因此,當我們須引導孩子樂中於教學時,應先思考1.我們用來引導的玩具是否適合?2.我們所提供的示範,是否符合我們預設的教學目標呢?當孩子需要的目標很多時,成人往往心急如焚,總是希望能夠有「特效藥」,然而,孩子的能力發展需要循序漸進,逐步建立,特殊需求的孩子更是如此,年齡小孩子能力的培養,無法一蹴可幾,也不可能以「效率」來評斷是否為有效的教學方式,但是,我們卻能從孩子的眼神、笑容中看出學習動機、態度,這不就是孩子所有能力發展的起點嗎?與您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tyinglin 的頭像
    ytyinglin

    小林老師與寶德媽的天地

    ytying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